读书会|Toward an Empowerment Model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读后感

作者:发布时间:2022-07-28

 

 

论文:Toward an Empowerment Model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第一作者: 张永

发文期刊: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Online First) (doi:10.1177/07417136211062252)


内容概要:社区教育起源于欧洲的民众学校、美国的参与式民主以及拉丁美洲的“大众教育”,而社区教育在中国则紧紧围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中国的社区教育更加接近美国杜威的社区教育模式。文章第一部分围绕着社区教育概念框架、赋权增能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展开。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框架,文章第二部分围绕着中国上海的两个社区教育案例展开。通过展现和剖析这两个具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案例,作者在实践和理论的交互中指出,中国的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赋权增能框架提供了中国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社区教育的生态观,强调学习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以及学科、组织、环境、资本的交互作用。中国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说明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认识到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可能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社会改善的关键一环。作者认为应当带着对文化和政治差异的敏感性看待特定情境下的社区教育,分析其优劣势,并最终成功实施,进而促成更稳定和成功的社会。


关键语段:

① We define community education as organized lifelong learning particularly by adults engaged in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efforts to address both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needs. (P2 L12)

评析:这一概念界定串联了学习和社区参与、教育与社会,并强调了中国背景下的集体性、终身学习取向。

② The consequence or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begins with a state of catalytic experience that may be seen by some as ignorance and by others as oppression. This occurs at multiple ecological levels (individual/micro, group/organizational/meso, community/societal/ macro; Bronfenbrenner, 1979) and domains of environment or forms of capital (socio-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Bourdieu, 1985), which interact and are transformed through processes of liberation,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mpowerment. (P9 L1)

评析:这段文字阐述了社区教育赋权增能模型的环节、层级、涉及的资本等,对理解这一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也再度阐明了社区教育的生态性。

③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empowerment model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U.S., or any country must consider both local and nation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what specifically is possible using what methods and in what timeframe. (P16 L36)

评析:作者时刻带着研究者的严谨性和客观态度看待研究框架和案例的实际情况,强调了对理论框架适用性的反思应当贯彻研究的始末。


读后体会:针对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者在回顾社区教育的起源和理论基础上,呈现了社区教育的复杂理论框架以及社区教育的赋权增能模型。通过对社区教育的复杂理论框架中的理论、组织、行动要素的辨析以及对社区教育赋权增能模型的过程、层级、环境或资本等维度的详述,让我们在理论层面深刻而清晰地对这几个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

随后,作者呈现了基于中国上海两个成功的社区教育案例的分析:

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的生态家建设项目中,社区教育的赋权增能模型以及社区教育的复杂框架均得到体现。前者体现在行动指向的问题由社会问题扩展至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行动包括公共政策的宏观社会层面、社区层面、中观组织层面以及微观系统和个人层面,可以看到该模型的跨层级、跨学科的特点。赋权增能的过程将个体嵌入到整合的学习圈中,个体的知识检索和传播行动能力得到提升,社区成员的联系和沟通更为深入。社区教育产生欣欣向荣的结果,让成员能够一起采取集体行动,以解决发现的问题,最终促进邻里关系的改善、社区意识的提高、集体效能的增加和对社区事务的控制。该社区教育项目也清楚地反映了社区教育复杂框架中的理论、组织和行动要素。利用社区教育促进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等社会政策涉及到教育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习与参与之间的理论关系。此外,当地社区12所学校和“生态家建设”以及绿主妇委员会都代表了社区教育的组织组成部分。最后,这种社区教育包括一系列方案和活动,则是行动要素的充分体现。

闵行区马桥镇村民周周会也同样反映了赋权增能模型和社区教育复杂框架中的要素。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项目中地方行政系统、社区学校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合作。村民通过参与村民周周会,既学习到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科学和健康知识,接受了关于政府政策的相关教育,也在会议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实现更多的村治参与。这种项目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教育服务,而且促使他们真正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通过这种参与,社区成员了解了民主过程,建立了民主意识,并养成通过协商式民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社区教育干预也成功地解决了大多数已确定的社区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反映了社区教育的行动要素中赋权增能模式的三种形式:大众教育(将教育与社会、学习与批判性反思结合)、基于社区的教育(在组织层面创建参与和学习的机构)、社区和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参与实现社区组织能力的改善)。

这两个案例虽然在外部效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清晰地展现了赋权增能理论框架在中国的适用程度、中国情境提供的新经验以及中国社区教育的独特发展路径。这显然是令人欣喜的,通过社区教育的生态和联动,个体的学习和参与,与集体的协商、沟通、群策群力联系在一起,个体、组织、社区乃至社会在不同维度和阶段得到发展,最终实现我们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目标。


阅读所“惑”:

第一,领导者的规划和倾向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并带来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如何把自上而下的领导力同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结合起来?

第二,模型中不同层级的相互影响并非是线性的,很有可能学习和参与的结果并不能深层次改变社区和社会的生态。如何突破这种难关呢?


稿 | 刘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