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沙龙之后继续发生|②许滢:“全民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家长学习”学术活动小结

作者:发布时间:2019-11-18

许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20191115日,我参与了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全民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家长学习的主题学术活动。通过聆听与会代表的主题分享和互动交流,除了一贯敬佩于校长们和研究者们的认真投入之外,还有如下几点深切感受。

 第一,从个性之间寻求共性。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各校校情不同,但是从与会代表的发言之中仍然可以发现有许多共通之处。从国际视角出发,各国在家校合作的推进过程中都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例如,由于家庭距离遥远,再加之网络的普及,北欧和中国都存在着代际关系分离的问题;由于学校教学事务繁忙,再加之学生家庭的移民背景不同,北欧和中国在推进家校合作过程都存在困难。现实的诸多共性给予我们何种启发?教育问题具有自身的复杂性,我们大可不必艳羡北欧教育的高福利,而抱怨中国教育的不公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愈加重要。这正是我们为何呼吁“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从中国视角出发,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隔代互学”项目,昆山市兵希小学的“志愿者课堂”项目和开元小学“家校协同,和谐共长”的经验在发展路径中也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1+X”模式,即利用榜样家长的力量去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而这一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家校合作方面,在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大中小学合作的开展,社会组织的参与等方面上也显现了共同的特征,这一点正是挪威、冰岛、瑞典等专家很感兴趣的方面。如果深入思考,我认为文化根基是这种模式得以运作的重要原因。费孝通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定义为‘差序格局’,即“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把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也正是之前斯图尔特教授所强调的“文化的情境性”。我们既需要各具特性的现实探索,但仍然也必需从个性之中提炼共性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从始于案例到超越案例。案例研究所面临的最普遍的质疑是所谓“代表性”的问题。诸位校长和老师所做的实践案例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质疑就是,江浙沪的经验能否在中国其他地区推广。但实则这个疑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个案研究从不寻求推论或普及,因为这是属于统计调查研究的问题。那么,案例研究的价值又在何处?“案例分析的成果,如果让面对其他案例的研究者发生‘似曾相识’的联想,启发人们运用这一案例提供的知识,解答自己所见的事实,就说明发现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它提出的问题和解答,具有衍射到其他同类行为的解释能力”(张静,2018)。如同定量研究追求统计意义上的代表性一样,案例研究同样具有“预测”和“解释”别处社会现象的功效。以这次会议为例,挪威当然不可能完全复制龙虎塘实验小学推广“隔代教育”的做法,但是这个案例的更大价值在于让她们看到了隔代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比如,传承传统文化;再如,促进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我们既需要扩充对经验事实的认知,也需要超越案例本身的知识。

 第三,从家长学习到全民学习。看到本次沙龙的主题,可能会产生如下疑问“为何要将家长的学习置于全民学习的背景之下”?我的思考是:首先,要丰富是对“家长”概念的认识。家长不局限于父母,也包括祖辈,也包括亲友,需要依家庭情况而论。其次,要拓宽对家长活动的视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家长也是多种角色的集合体,是孩子、父母、是职工、是社区居民、也是社会公民。因此,他/她的学习必然也是与其他生态系统互动的过程,因此也涉及了多主体的共学互学。最后,要坚信家长学习的影响力。因为家长自身角色的丰富性,因此也涉及到与多个主体的互动。当这种互动赋予了教育性,必然也会对人的身心施以影响。当主体看到了这种影响带来的积极改变,当然乐于坚持,进而形成习惯。这也是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内涵所在——解蔽脱昧,走向贤、乐、善。

 第四,从固有认知到转换视角。什么是家校合作?毋庸置疑,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那么学生扮演着何种角色?是联系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纽带?是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动因?还是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期待?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研究仍然保持学校发展或家长参与的视角,学生的声音淹没于大潮之中。颇具启发性的是张永老师关于《家校互动的学生视角》的研究,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了其与家长,班主任,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学生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自我建构。如果尝试增加学生自己这个维度,可能也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此外,家长学习除了学校大有所为以外,社会机构可以做些什么?难道“家长会”只能在学校存在吗?虹梅家长汇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发。最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可以实现怎么样的发展。开元小学家校关系“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从第一阶段的“学校主位”,学校全方位指导家庭教育,到第二阶段的“家长主位”,学校全方位满足家长的一切需要,我们会发现家校关系的天平永远偏向一方,矛盾无可避免,只有在第三阶段,当家庭与学校基于共同议题而自愿开展合作,才能使天平得以平衡。那么在下一阶段,如何走出学校场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更大领域,更多主体的合作,“未来街道”的项目值得期待。

(文、图:许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