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知识 持续学习——2020年10月30日第八届终身教育上海论坛参会心得
张伶俐,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0年10月30日,第八届终身教育上海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融通衔接,智慧共享——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各位专家学者们围绕“超大城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终身学习服务”、“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四个主题,对如何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共同进行了探讨。我有幸参与了此次学术盛宴,沉浸于各位专家学者们真诚地对话、交流之中,头脑中似乎也迸发了些思维的小火花。现以文字形式将其整理出来,以供后续持续地思考与学习。
一、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终身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也是极具冲击性的。年初,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作为应对各级各类教育“停课”举措的有效途径,更近一步走入人们的视野、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之中。与此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应该如何与教育进行更科学、合理地互联、互融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此次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们也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学者徐文清、李宝敏分别从学习者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如何赋能终身教育,以及如何提升网络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学者徐文清强调了“技术、创新、融合”三个关键词,即通过信息技术开拓创新,推动智能化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习者与数字化学习的融通融合。学者李宝敏聚焦于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学习者在线学习力的内涵与模型建构,提出在线教育应促成网络学习者在线学习力的提升,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者宋亦芳、徐文清也分别强调了终身教育信息化。学者宋亦芳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终身化、智能化、个性化三个基本取向,总结了终身教育信息化的“人人、处处、时时”、“开放、共享、包容”、“优质、公平、均衡”三方面发展特征,提出终身教育信息化事关全体教育者和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推进终身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由此看来,终身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所赋予终身教育的时代特征。而终身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诚如学者们所言,终身教育信息化涉及所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那么,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学习者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教育者该如何提升信息素养、又可以从哪里获取支持以更好地融入终身教育信息化?则是本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二、服务老年人群体终身学习的理解与思考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如何更好地关注老年人群体的学习需求、如何有效地推进老年人群体的终身学习等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学者孙玫璐从老年教育的“教育属性”出发,围绕老年素质教育、老年核心素养以及基于老年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学者马丽华则对老年教育的转型进行了审思,提出应从政策制度、推进方式、机构功能、多方参与等方面进行老年教育的理论重构。学者李洁则将目光聚焦于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对老年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享。学者朱晓雯则以作为老年教育主要载体的老年大学为切入点,对其空间分布的省级差异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学者江颖则关注于国际老年教育研究,梳理了从1966年1月至2020年8月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对领域特征和前沿热点进行了分析。
基于各位学者们的分享,我的理解为:一方面老年教育的对象及其需求是多样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体的终身学习,是需要考虑其群体的多样性、关注其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支持其与社会的互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老年教育并不仅仅只包括老年人参与的教育,还应包括老龄化教育以及对于涉老人才的关注。上述不同层面的具体范畴,以及分别以怎样的方式服务于老年人群体的终身学习,则是本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始于拜读叶澜老师的《终身教育视野: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一文。叶澜老师在文中提出了“社会教育力”这一新概念,希冀以此概念“作为重建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性质的着力点,进而阐明社会的教育责任”,并强调了“只有在读中国社会的全局中,我们才能思考‘教育与社会’的今日应该和可能建立的关系”。通过此次论坛学者们的分享,促成对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一是学者李家成在论述“论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复杂思维及研究范式”时,提及“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其性质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社会与教育的关系等观点。基于此可知,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是动态的、处于变化中的,当今社会的发展背景又是多维的、复杂的,而学习型社会的高质量建设则刚好是突破口。二是诸多学者们在不同专题分享时,均强调了多方参与的重要性。基于此,我将多方参与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高质量建设,理解为进一步明确社会需要和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的重要方式和路径。三是对于“社会教育力”的思考。通过学者们的分享,特别是学者朱敏和学者桂敏所作的报告均强调了国际合作关系建立的重要性,由此作了未来“社会教育力”将走向何方的思考,即未来的“社会教育力”在强调国内社会与教育关系建立的同时,是否也会进一步注重全球背景下社会与教育更为复杂关系(全球/国际教育合力)的厘清与建立。而当前阶段的任务和关注点则依旧应聚焦于我国国内“社会教育力”的聚集与提升,进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为参与本次论坛的所获与所思,即“敬畏知识”,珍视此次论坛所提供的交流与分享知识的机会与平台;“持续学习”,重视对于所获、所思的持续关注、思考与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