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我院兼职研究员张永教授著作出版

作者:发布时间:2024-05-30

近日,我院兼职研究员张永教授的专著《责任与共生:“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正式出版。该书基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等,探讨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的五个关键论题,包括家校社协同的理据、家校社协同的现状、家校社协同的样态、家校社协同的层次和家校社协同的策略,深入阐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教育责任共生体理论。






著作简介






该书在导论部分对家校社协同的教育责任共生体理论取向进行了概述,明确指出构建教育责任共生体是“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家校社协同的基本使命和任务。教育责任共生体集中体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有关教育责任承担的全社会视域和教育学立场。导论解答了三个基本的问题:“为何是教育责任共生体?”“何谓教育责任共生体?”和“教育责任共生体何为?”。

第一章与第二章聚焦于家校社协同的理据。社会教育力整合理论聚焦教育责任承担的全社会视域,着眼于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的社会生态格局。个体生命发展理论聚焦教育责任承担的教育学立场,着眼于教育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展现的是新时代教育学的终身教育视界。社会教育力整合理论与个体生命发展理论共同构成“生命·实践”教育学构建教育责任共生体的两大理据。

第三章聚焦于家校社协同的现状。基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区的问卷调查,全面呈现了家校社协同的实然状态。调查涵盖了中心城区、城郊、农村三类区域的14所学校,包括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个群体。

第四章聚焦于家校社协同的样态。基于家校社协同的两个经典模型(社区学校模型和家长卷入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呈现了教育责任共生体的多种实践模型,包括家班共育、家长进课堂、馆校合作、校社合作和家校社共建等。

第五章聚焦于家校社协同的层次。层次理论关注教育责任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和限度。在对已有家校社协同层次理论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该著作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

最后,第六章讨论了家校社协同的策略,包括节点活动策略、学校治理策略和能力建设策略,旨在提升家校社协同的质量。

总体而言,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现状到策略,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家校社协同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也为家长、学生等社会公众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通过本书的探讨,期待能激发社会各界对家校社协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家校社协同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读书体会摘编





阅读导论,我深刻感受到“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责任共生体。这一理论不仅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也突出了个体发展的全面性。通过整合社会教育力,提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将教育责任共生体视为家校社协同的灵魂,这一点深刻指出了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而应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健康发展。导论中提到的综合活动概念,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导论强调了教育责任相关者的能力建设,这对于实现教育责任共生体至关重要。只有当所有相关者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责任感时,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综上所述,该导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教育学视角,其理论和实践模型对于推动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叶雨





我研读了《责任与共生:“生命 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一书的第二章,该章节主题为个体生命发展理论。首节探讨了生命概念的历史演变。在此部分,我了解到在“生命 实践”教育学理论中,生命的概念被划分为三个层面:人学意义、时代学意义以及教育学意义。

书中提及叶澜教授提出的一种创新研究方法,即将教育学关于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提升至人学层面,而非生物学层面。这一点令我颇受启发。学术成就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思考的维度。若思考维度得以提升,研究的视野亦将更为广阔,这种广阔是在另一个层次上的拓展。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所处的维度与层次,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当前的问题。

另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内容是,在阐述人学意义上的生命概念时,叶澜教授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实验,旨在探究小学阶段教育的核心目标。叶澜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应为首要任务。这一结论是基于终身教育的视角得出的。换言之,即从人生的终点回望,思考对于个人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以及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这些关键因素。我认为,在研究成人教育时,我们也应关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动态。如此,我们才能在终身教育领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毕竟,成人阶段并非独立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之外,它既受到这些教育阶段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从早期阶段就开始培养成人阶段所需的各种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徐迎华





我很喜欢琢磨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共生”、“魂魄”、“潜在”、“实存”、“整合”、“教育尺度”、“社会视域”等。此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在结构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如“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有“应然”和“实然”之味道;“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通过反义来梳理思路;“教育尺度”与“全社会视域”、“个体层面”与“社会系统层面”,体现了局部到整体的视角转换。当然,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在书中提到的生态学视角,我对此视角非常感兴趣,也在思考如何将中国的这种教育生态与国际的话语体系进行对话。

书中诸多具体的案例,对我的理论思考有了具象化的支持。弗林特市的试验初衷是努力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开放学校和社区项目,让青少年忙于运动,减少犯罪率,后来才扩展到成人项目。反观我国的社区学校的历史沿革,最初的“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目的是促进学校内部整体改革,到现在更多地去关注成人和老年教育,与中小学渐行渐远。中外的差异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魏傲赢





家校社协同的层次理论着重于研究教育责任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度和限度等一系列问题。本章在对已有家校社协同层次理论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本章前两节系统地介绍并比较了美国家校社合作的两种层次理论——社区学校层次论和家长参与层次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估家校社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第三节在参照家校社协同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家校社协同理论,提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有助于丰富我国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弥补国内外在家校社协同方面系统研究的不足之处。

基于以上阅读,我对家校社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家校社协同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虽处于初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社区参与不足、重视成人人际联结而忽略学校组织和文化变革等,但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赋权增能理论的引入,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为人的主动积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了个体、组织和社区在家校社协同中的多维作用。这一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为我们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家校社协同理论提供了坚实基础。

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的提出,强调了学生发展、共生体建设和能力建设三个维度的相互独立与相互作用,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一个全面、多维且包容的框架。这一模型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具体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家校社协同的实际运作和发展。我深刻理解到家校社协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育责任相关者不断地努力和调整,以实现不同维度之间的动态平衡。学生发展是教育责任共生体的焦点,共生体建设是架构,而能力建设则是支撑。这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能够促进家校社协同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识到家校社协同的重要性,并期待将家校社协同赋权增能模型的理念和策略应用到实践中,为构建开放、包容和有效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参与到家校社协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研究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合作路径,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