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聚焦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段,探讨中国的学校如何促进祖辈与孙辈之间的相互学习。文章指出,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孩子父母的复工,许多祖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做家务、照顾孩子的基本需求,还包括监督孩子进行在线学习和提供相应的学业支持,这是一个能够促进两代人间彼此了解和相互学习的难得的契机。在此期间,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领衔来自中国6个地区的7所小学,开展了一项为期两个月的“祖辈与孙辈间的隔代学习” 项目,基于对项目参与者(11名班主任教师、7名年龄范围在 7–13 岁的孩子、 7 名年龄范围在 60–68 岁的祖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通过参与此次项目,①祖辈和孙辈习得了健康知识、生活技能与价值观;②祖辈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发生改变;③孙辈更加了解祖辈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④祖辈与孙辈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刊登该文的杂志《国际教育评论》(IRE)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高质量的同行评议(peer-review)教育杂志,其在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开放和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等研究与实践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在此之前,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已在隔代学习研究领域做了诸多探索。例如,《共学互学: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间关系》(李家成、程豪,发表于《终身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一文从“互学互鉴”的角度反思了当下终身教育体系中割裂的主体间关系,并指出应当恢复不同教育时段、不同教育类型间的主体间共学互学关系,该文促进了隔代学习与终身教育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思维转向。再如,《“跨域”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怎样的发展?》、《隔代学习实现老人和儿童的共学互学》等系列研究报告(程豪、李家成、丁小明等,收录于《中国终身教育研究(第一辑)》),更是基于对一个具体的隔代学习项目试验——龙虎塘实验小学与河海老年大学的共学互学隔代学习项目实验(2019年1月-)——的过程投入与跟踪研究,深入地分析了隔代学习对不同主体的价值、隔代学习的实践模式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