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2024年沪粤家校社合作研究论坛隆重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4-06-30


6月27日下午,2024年沪粤家校社合作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文科大楼401会议室隆重举行。活动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家、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兼家庭教育部主任高慎英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行政部主任邹文、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陈亚兰及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书记名校长培养项目、名班主任培养项目的研修学员们共同参加。论坛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行政部主任邹文主持。


会场合影

图片

高慎英教授首先代表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致辞。她对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所提供的前期研修活动表示了诚挚感谢,认为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为参与教师们创造了深度交流的机会,使大家能够充分领略上海学校的精致、特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的高位引领,同时也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她进一步强调,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更好地促进粤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深入交流与有机融合。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高慎英致辞


广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分享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的陈经全校长以《传承美好,向海而生》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传承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美好教育,教育美好”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通过夯实教师基本功和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促进“美好教师”的发展;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科技文化艺术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劳动教育以及学军学农促进学生的美好发展。他表示,学校积极整合和利用地方特色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探索地方文化资源、国家课程标准及学校“美好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的五育融合教育网络,在养德、启智、健体、怡情和乐行五大模块中开展五育融合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经全作报告

来自珠海市香洲区拱北小学的戴燕萍校长以《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途径实践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强调,教育的根在于“家庭”,要实现校家社长效协同,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实用为中心。面对家长普遍存在的“想爱不会爱、想教不会教、想陪没空陪”的困扰,拱北小学积极回应、主动作为,通过打造系列信息微课程、有温度的家访、家庭教育微课堂、精细化VIP家长会、新父母课堂、家庭教育讲师团等创新性的实践举措,想方设法破解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途径。


珠海市香洲区拱北小学校长戴燕萍作报告

来自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小学何粤嫦副校长在题为《校家社协同,构建生活化“假期成长模式”》的报告中,从“成长不放假、成长无边界、成长延长线”三个方面阐述了模式的演进过程。她表示,学校连续9年坚持参加“你好,寒、暑假!”项目,历经持续探索,从2016年“打破学科性作业,以3+X假期作业变革的综合性活动,探索假期学习方式”到2024年“以跨学科项目研究,围绕气候变化教育,探索素养一体化、学校一体化、课程一体化的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成功构建了资源圈、课程圈、共育圈“三圈”融为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项目也将锚定“小校园”连通“社会大课堂”,把讲台搬进社会,在“育人大课堂”中“育”见成长,预见未来,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力量看得见。


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小学副校长何粤嫦作报告

来自韶关市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王志亮老师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校家社共育家国情”为题进行了分享。她立足思政课堂,提出创新路径协同共育应围绕“加强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实践创新模式、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三方面展开。她强调,探索实践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实现“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成什么样”的统一,应注重价值引导和内容完善,把握规律,注重实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因此,她注重案例教学,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以培育小学生家国情怀为主线,通过立足思政“小课堂”和走进“大社会”两条路径,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韶关市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教师王志亮作报告

来自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陈亚兰副校长以“班主任发展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为题,从班主任视角出发,分享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措施。她表示,班主任发展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的路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于热爱的首创”,即班主任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自发去寻找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知行合一。第二阶段是“自觉主动的涌创”,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多力驱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多环交融,多主体在这样的家校社合作过程互学共创、多学赋能,进而促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更新,走向“全员共学互学”的自然而然。第三阶段是“缤纷多彩的联创”,学校通过打造家校社“幸福玩伴团”,成立三级学习型家委会,探索班主任促成多主体在新场景中的学习,走向家校社“全程共生共长”的水涨船高。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陈亚兰作报告


李家成院长以《家校共育项目品牌化的长三角经验》为题讲授了家校社共育的微型报告并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当前家校社合作项目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较多谈校长、教师做了什么,但较少谈学生领导力、家长领导力、社区领导力;其次,较多谈具体策略,但较少谈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下的结构性或模型化,不能在家校社三方同在的背景下分析或策划;再次,较多谈学校、家庭及社区,但较少谈与教育发展、社会变革、人的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沟通,较少谈对整体的贡献;最后,较多谈经验,但较少调研、深度的个案研究和更学术化的表达,学术性有待加强。鉴于此,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家校社项目合作中,重点探索更加整体有机、融通灵动、富有事理的具体路径;在表达形态上力求更有理有据,加强国际国内互动,实现可复制可传播;在保障力量方面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坚持项目的长期主义,追求项目个性。他还对各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回应和总结。他表示,老师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所作的分享,体现了对“我是一名什么样的书记和校长,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班主任”的回答,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责任和时代担当,也体现了大家在家校社合作上的融通思维。他相信,此次论坛的举办能够使老师们加深对沪粤两地教育发展的理解与关注,也帮助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家成作报告

图片


论坛最后,高慎英教授与李家成院长共同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书记名校长培养项目以及名班主任培养项目的学员们正式颁发了结业证书,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供稿:朱卫炜 

供图:刘玥雪

审核:邹   文  李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