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 “终身教育研究之学术论坛”第十期顺利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12

202236日晚,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终身教育研究之学术论坛”第十期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戚务念博士作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玫璐博士主持,20多位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硕士生参与其中。

 

 

 

    戚务念博士围绕“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基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考察”这一主题,结合农村留守家庭的现实背景,将“乡城拆分型家庭,其生活秩序为什么能够维系,以及维系的条件和方式是什么”作为研究问题,结合扎实的研究过程,提出了“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分析性概念,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出了“家”是城乡分工决策的关键,概括出了城乡拆分型家庭的维系机制以及在制度、技术、人心视角下拆分型家庭维系生活秩序的条件,最后总结了“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分析性概念的三大类功能及其非预期效果。

本次论坛引发了与会者们的热烈讨论与回应,就农村地区家校社合作现状、城乡儿童发展现状差异等问题进行交流。

最后,孙玫璐博士结合戚务念博士的精彩分享以及与会者们的热烈讨论中所生成的观点,对当下时代背景所引发的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挑战进行了总结。

 

 

附:听戚务念博士学术论坛发言后的体会(李家成,2022年3月6日晚)

 

1.终身教育研究者可以如何做研究?

一个观点,背后有那么长的研究积淀,有那么多研究中的故事,有那么多的情感投入,有那么多的思考和探索!

戚务念博士通过对自己“蹲点”的过程回顾,呈现的是真实的研究过程,表达了自己对留守儿童、乡村家庭研究的取向和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有伴随着不同阶段的持续的情感投入,有研究者的理性判断和方法使用。基于自己的研究,发现与现有文献研究和媒体报道的差异,听起来让人非常有启发。

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包括城乡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乡村建设研究等),提供了太多的研究资源和契机。而我们该如何“蹲点”?如何“入户调查”?如何确定研究单元?如何搜集和分析数据?如何建立合作研究的关系?或者总体而言,如何去做“研究”? 似乎需要终身教育研究者能有一个系统的回答。

2. 终身教育研究领域如何形成新命题、新理论?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是基于研究而提炼而出,有研究者自己的“发现”和“表达”。而这样的概念化,能够“解释”现实,而且,戚务念博士从“制度的视角”、“技术的视角”“人心的视角”加以阐释,联通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理解。主持人孙玫璐博士也提到,如何由此而理解当前的社会结构、治理结构,也同样能引起更多的思考和持续的研究;朱敏博士提到的当前进展与问题等,也意味着本领域所需要的持续的、多样的研究。

联想到我们的终身教育研究,如何概念化、或“发现”基本原理?如何形成新概念来解释当前丰富多彩的终身教育实践?如何在各类文献研究基础上不断有真实的研究成果?或者说,我们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如何继续充实和发展终身教育领域的理论建设?这也是今天有更多体会之处。

3.如何自觉于终身教育研究者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08月25日 02 版)。

今天重读这段话,觉得需要继续体悟和思考,继续用以观察和反思当前终身教育研究者的群体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