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终身教育研究之学术论坛”第十一期顺利举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2-04-12


202237日晚,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终身教育研究之学术论坛”第十一期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冯猛博士作主题发言,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朱敏博士主持,约20多位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博士生参与其中。

 

 

 


冯猛博士围绕“社区分类治理: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交流,通过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这类问题,由此生发出构建一个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分类—匹配”框架的研究目的。结合已有研究和自身的研究发现,冯猛博士提出了城市社区分类治理的新视角,即以“社会交往度”和“资源活跃度”两个维度为分类标准的社区类型,以及“权威整合”、“专业介入”、“社会扩展”、“自我成长”四种社区治理路径,并结合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具体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将社区类型与社区治理路径进行匹配的“分类—匹配”模型。

随后,与会者们就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社区学校、社区学院在社区治理中的定位与功能,疫情期间不同类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方式及抗逆力,社区治理对于“未来社区”建设的意义,国际化社区的治理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主持人朱敏博士希望此次学术论坛的开展能够加深与会者对于社区治理的理解,并对冯猛博士的主题发言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1. 听冯猛博士学术论坛发言后的体会(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社区学校书记戴娟娟,2022年3月7日)

 

冯博士在发言中提到,超大型城市中有不同的社区样貌,并且由此发现其社区治理方式迥异。确实,即便在一个街镇,各个社区呈现出来的形态也不尽相同。以我工作的街镇为例,有为上海现代工业文明做出贡献的、以老年人生活居多的老旧小区,有为顺应城市化进程、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而聚合的拆迁户小区,也有倚靠国家高新区、双一流高校和高品质基础教育园区的高端小区。由于社区居民的素养不一,管理者组织开展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整个社区呈现的共治自治能力具有差异性,社区发展或蓬勃有生命力或老化停滞不前。老旧小区可能显得传统与保守;拆迁小区则形成了众多家园自治管理团队和更多学习共同体,甚至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管理手册》;而高端小区更关注的是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

不同的社区特性,社区学校的支持性功能可能也就顺时而谋了,社区教育则顺应社区的发展形态变化而变化。比如,刚形成的拆迁小区主动邀请社区学校加入社区发展规划管理,根据动迁居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策划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社区教育在这个小区里得到充分彰显,建立了“修齐讲堂”,招募多人群的志愿团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多形态的学习成果在“欢乐邻里节”中展现。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社区教育被社区发展所需要、被社区管理者所认可、被社区居民所悦纳,形成了非常顺畅的良性循环。现实中,也有管理者认为,社区学校或者说是老年学校,作为一个学习机构,做好老年人的校内学习足矣。他们对于居民区同时作为社区学校的学习点的认知度还不够,而居民区的教学干部可能也因此将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小条线而弱化社区教育的功能。我想,其中不乏对于“社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两个概念的认知差别。因为事实似乎往往就是,越是有着“打开文化”的小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群体越是多元,且自主性强,力量也雄厚。无论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还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都足以证明。因此,我想,一个社区学校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区教育服务,以更多元的方式和途径,融入到社区治理体系中,一定是受欢迎的!这也应该是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吧!

 

附录2.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研究生匡颖听后感


冯老师运用社会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我国几座超大城市中的不同社区的治理模式展开深入研究。之前从教育学的视角理解“社区治理”,可能更加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社区治理的意识、帮助其掌握参与社区治理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而通过本次讲座,学习了社区治理“分类—匹配”框架,并且通过四个社区的个案,对四种类型的社区有了直观且真实的认识。若将“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在服务和奉献社区的基础上,唤醒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教育与学习意识,也许能够形成学习型社区,进一步激活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

 

附录3. 听冯猛博士学术报告有感(李家成,2022年3月7日晚)

 

    2019年投入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课题研究时,就深切体会到对社区研究的不熟悉而带来的困难,也在持续自学有关社区研究的相关主题,包括实质性地在研究中小学、社区学校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今天的学术报告,又有很多新的学习和研究思路、方向在出现。

1. 社区的类型化研究及其解释力

冯猛博士以“社会交往度”和“资源活跃度”为维度,形成了对社区的类型化研究,很清晰,也很有解释度。在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也在呈现社区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促成一种怎样的社区发展。

正是这样的结构化工作,启示我们:该如何认识社区教育发展的类型,乃至于时间意义上的阶段性?乃至于国际国内对话意义上的差异性和相通性?研究,总是要面对纷繁复杂,并以结构、概念化、主题、命题等方式,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

2. 社区治理中的教育力量,及社区学校的价值显示度

冯猛博士特别突出了社区治理中人的活动的重要意义,突出了社区治理要以人为核心,而且,所列举的相关案例,都直接关乎社区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尽管冯博士是从社区活动角度阐发,但从教育学视角看,具有充分的教育学内涵!

当然,可惜的是,在之前,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似乎还不够,或者社区学校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有空间,社会学者对于社区学校、社区学院还不够熟悉,但已经呈现出很好的兴趣、乃至于前期的研究了。这,同样启示我们,要极大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实现多种力量的协同、集成!

3. 社区治理成效的长效表达及对社区教育长效性研究的启发

在回答马丽华博士的问题时,冯猛博士分析了社区治理质量在疫情背景下对于社区抗逆力的影响,也启示我们关注长效性,关注社区治理的具体成效。作为一个视角,疫情背景下社区治理成效的显现非常关键。

类似的,社区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有哪些?如何测评或评价?如何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冯猛博士的回答,似乎也有更多的思路。

在冯猛博士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时,也都体会到积淀着的学术素养,也启发我们不断发展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研究的能力,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系统、分析结构、乃至于参与力、贡献度!

社区教育研究,一直是我们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领域。让我们继续向前,携更多朋友的手一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