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上海“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的代表们以“代际气候变化教育与文化可持续性:上海的创新实践”为主题,分享了上海开展代际学习创新气候变化教育的前沿探索。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教学部主任、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王旭,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社区学校校长、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秋菊,和静安区业余大学教师、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兼职研究员匡颖分别介绍了上海在不同区域和层面的创新实践。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项目组成员张伶俐、张梦洁、青浦区重固镇华新镇社区(老年)学校董雯倩校长、闵行区吴泾镇社区(老年)学校黄宇雯老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懿凝、杨子仪等共同参会。

王旭主任详细介绍了静安区老年大学的“漫步苏州河,共创绿色未来”气候变化教育研学项目。该项目多次组织老年人与大学生、中职学生开展代际合作学习,通过实地参观、虚拟现实(VR)体验、艺术创作和动手实践,提升参与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环保意识。在大学生的指导下,老人们亲手制作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深刻体会到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与老人们相互结对,共同创作了“苏州河印象”画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州河的自然美景,更反映了两代人对美好环境的共同期许。
李秋菊校长聚焦于南汇新城老年大学的创新实践,介绍了通过社区、高校与产业合作创建的绿色教育基地。该项目以“一老一小一绿”为核心,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低碳学院的专业资源,搭建跨代共学平台,开展科普、研学和实践课堂。结合临港地区的区域特色、交通大学的专业师资以及创新与绿色低碳资源,该项目通过绿色技能培训和智慧体验联动,推动基于社区民生的气候变化教育。
泰国素可泰的Witiya Pittungnapoo博士分享了“ESD与手工艺及文化保护”的实践经验,强调高校在推动ESD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日本冈山的Yukie Hiruda女士介绍了冈山市在社区层面的ESD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举措,展示了地方层面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ESD工作组的专家们围绕代际文化、气候变化教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对上海的实践成果表示高度赞赏。专家们认为,上海的代际气候变化教育实践不仅加强了不同代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还有效传播了环保意识,践行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承诺,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了上海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供稿:匡颖、王旭、李秋菊
审核:邹文、李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