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 李家成:以高质量“教联体”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SMILE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3-25

教育强国具有“六大特质”,“强大的社会协同力”作为其中之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毋庸置疑,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就是落实教育强国要求的重要路径。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联体”呢?在2025年2月20日出版的《上海教育》中,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撰文分享建设高质量“教联体”的“四个需要”。


图片


图片

教育强国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大特质,而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就是落实教育强国要求的重要路径。

01


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首先需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进行精准定位。

就服务对象而言,“教联体”建设特别需要关注全民终身学习。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中,我们要育“谁”?“学生”无疑是答案。但是,参与“教联体”建设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是否也在学习、在发展?协同育人实践是否有更大的效益?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明晰“教联体”建设与教育改革的关系,自觉认识其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地位,关注如何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探索、形成、巩固、发展新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乃至于“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

02


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需要全机构方法的实施。

“教联体”建设必须通过多部门、跨部门的合作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依靠更多的机构和主体。其中,教育部门、学校是促成“教联体”建设的“首席”。但是,教育部门、学校并非唯一的主体或主导力量。各个部门、各类主体都需要主动担当,都具有重要的领导力,都会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由此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才更具有生产性,更体现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风范。

图片

03


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多层面体现教育强国的特质。

在国家总体统筹和推动下,无论是在地市、区县,还是在更微观的乡镇街道,都存在建设“教联体”的责任。每一层次都不可缺少,也都可以在系统中发挥综合效益。例如,2024年4月,以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为牵头乡镇成立的长三角镇域家校社合作研究联盟,就不断积累着在乡镇街道层面建设“教联体”的新经验,且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年会上呈现了系统成果,受到一致好评。

04


高质量的“教联体”建设,需要校长和教师持续提升协同能力,让教育强国的建设者具有更综合的素养。

作为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最核心的主体之一,教师需要将协同能力作为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并且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这一能力。就办学而言,需要高度重视校长的理念更新和思维方式转型,促成“大教育观”的转化和系统观念的体现,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整体变革中,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