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终身教育发展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19-05-13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目录

上篇  全局观察 年度聚焦

第一章  2013年上海终身教育政策与实践进展

第二章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

第三章  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章  上海万名老年人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第五章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调研报告

第六章  2013年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动向

第七章  国际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下篇  申城乐学 发展新探

第八章  从“绿色行动”到“家园自治”:“凌云生态家”项目的发展

第九章  整合资源:“三区联动”扩展市民学习机会

第十章  生态教育:为了实现“生态崇明”的梦想

第十一章  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上汽集团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第十二章  构建技能人才成长体系:宝钢集团的探索

第十三章  区办成人高校转型发展:长宁区社区学院的探索

第十四章  让更多老年人梦圆大学:上海老年大学开放办学的实践

摘要

上篇  全局观察 年度聚焦

第一章  2013年上海终身教育政策与实践进展

2013年是实施《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本章重点反映了上海在汇聚各方力量,加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老年教育快速发展、终身教育三大综合平台建设及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要点和实践进展,它们对于实现《计划》中提出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以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为显著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能够充分汇聚各类资源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综合平台,基本形成既充满活力又运行有序的教育培训服务业高地”等目标,具有整固基础的价值与意义。本章还指出,秉持“为了每一个市民终身发展”的理念,将各项具体工作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发展模式,充分有效地汇聚各种力量与整合各类资源,是上海终身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章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丰富市民的学习生活,整合学习资源,创新学习机制,搭建市民自主学习的新平台,2013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8大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建设。本章介绍了体验基地建设的缘起、实施过程、主要举措、取得的初步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体验基地通过丰富终身学习者体验来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成效,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内容特色和功能定位,并致力于体验基地的运作规范和模式创新。通过现存学习资源的组合、辐射、拓展、开发、共享、优化和宣传,实现社会资源向学习资源的有效转化,充分体现终身学习参与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本质。

第三章  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构建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的组织领导下,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012年启动了老年教育专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工作,并在2013年完成了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老年艺术教育指导中心、老年教育学习成果展示中心、老年远程学习指导中心、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老年学习团队指导中心、行业老年教育指导中心、老年教育信息中心、老年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等11个中心。经过两年多运作和完善,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理论研究、师资培训、专业指导、成果展示、课程建设、教材研发、团队培育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为全市提供专业化服务,成为助力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也是全国老年教育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

第四章  上海万名老年人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本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市10010名老年人的学习状况,其中5248名老年人在政府主办的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参加学习活动的学员(以下简称“老年学员”),另4762名老年人则未参与此类机构的学习(以下简称“其他老年人”)。

调查发现,老年学员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指标明显优于其他老年人,尤其体现在“生活内容的丰富程度”“个人兴趣的满足程度”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三方面,表明爱学习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更强烈,老年学习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调查还发现,64.3%的老年学员选择在街镇老年学校学习,74.9%的学员选学了1-3门课程;学员选择最多的课程依次是音乐舞蹈类、生活技能类、书画类及营养保健类,参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类课程的学员也有一定规模。

调查还显示,老年学员对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学习过程要素的满意度评价总体都很高,相对比较不满意的是学习信息的易获性及课程类别的丰富性。

调查报告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改善基层老年学习环境,丰富老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使更多的老人能够老有所学,回馈社会。

第五章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调研报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相继开展了终身教育立法的研究与实践。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终身教育的发展不仅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践行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行动,也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举措。2001年,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调研、起草《终身教育法》”的任务,标志着终身教育立法正式进入我国政府的决策视野。2006-2009年,教育部将“终身学习法”立法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制定有关终身学习等法律”列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研究起草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立法已经先行颁布实施的形势下,国家和地方人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六章  2013年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动向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在政府主导推进下成就显著。社区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得到认同,社区教育从中心城市向全国城乡推进,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了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宣传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013年,社区教育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本章对2013年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评析。

第七章  国际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在全球日益深入人心,成人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服务于成人学习的专门职业成人学习专业工作者(adultlearningprofes sionals)应运发展,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国际终身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和政策议题。在我国,这类专业工作者一般称之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其专业性程度是成人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成人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地位边缘化、能力界定不清、教育培训不足、专业标准与晋升通道匮乏等问题。

本章选取了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国家和地区,针对其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展开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界定能力要求、制定专业标准、构建资格证书体系、建立专业教育与培训制度、认定能力以及建设专业化体系等六个方面是推进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主要举措,这些经验对上海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富有启示。

下篇  申城乐学 发展新探

第八章  从“绿色行动”到“家园自治”:“凌云生态家”项目的发展

“凌云生态家”是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根据建设“宜居凌云”为目标的社区发展规划而提出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它以改善环境生态为突破口,追求凌云社区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章围绕创设生态教学环境、设计“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学习项目、组建“绿主妇”学习团队三大方面,深入剖析“凌云生态家”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创新举措,总结出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等居民喜闻乐见的载体、实现了民众意愿和政府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最终实现了社区教育从传统的课堂型向体验型、从课程学习向意义生活、从共同学习向社区和谐、从社区学习团队向社区自治群体、从“绿色行动”向“家园自治”的转变。“凌云生态家”已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共有的“家”。

第九章  整合资源:“三区联动”扩展市民学习机会

面对高校集聚和人口大区两个区情,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丰富市民的学习机会,成为杨浦区推进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2013年,杨浦依托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机制,发挥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推出了“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大学生社团对接居民学习点”“高校向社区居民办理学习护照”“社区绿地图”“街校联动服务环同济功能区”等工作项目,为城区学习共同体建设注入新的内涵。本章介绍了这些工作的案例,并对工作成效、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反思,同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第十章  生态教育:为了实现“生态崇明”的梦想

“生态人”培育工程是崇明县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一大难点。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崇明县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其中,把建设“生态教育”品牌作为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据此,崇明县教育部门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实施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开创性的建设实践。

联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崇明县教育部门创造性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活动,通过自建课程、实践创新、培训和实验项目等手段,取得一系列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成果:传播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知识,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培训了大批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较大地丰富了生态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的方式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已经成为崇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第十一章  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上汽集团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作为上汽集团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党校),紧紧围绕上汽集团发展对员工队伍建设的要求,秉持“培训创新、造车育人”理念,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上汽集团发展需要、受企业和学员欢迎的培训服务模式。同时学习借鉴国际知名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员工岗位胜任要求为导向,以落实员工职业发展为载体,在广泛了解上汽集团总部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上汽集团发展战略,构建上汽集团员工职业发展培训体系,制定实施《上汽员工职业发展培训指南》,为集团的发展发挥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第十二章  构建技能人才成长体系:宝钢集团的探索

企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企业员工提供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促进员工的生涯发展,是企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类型,但在很多企业,技能人才的成长未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宝钢集团秉承“为了每个员工的发展”理念,结合行业特点,针对技能人才素质模型与职业发展要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感、知、行”一体化的技能人才成长模式,使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潜力迸发、创新成果累累,走出了技能人才教育与成长的一条新路,有力助推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十三章  区办成人高校转型发展:长宁区社区学院的探索

区办成人高校是由区县政府主办、市政府批准,经教育部备案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行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于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终身教育机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为上海区办成人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市民学习需要和区域成人高校特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长宁区实行长宁区社区学院、长宁区业余大学、上海电视大学长宁分校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法人名称为长宁区社区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长宁区社区学院经历了从孕育转型、实践转型到深化转型的过程,确立了成人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模型,形成了转型发展的长宁模式,展示了一个较完整的区办成人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样本,为探索区办成人高校走出一条多元、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十四章  让更多老年人梦圆大学:上海老年大学开放办学的实践

创办于1985年的上海老年大学,是一所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终身教育机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入上海老年大学参与教育与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能力,而且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为老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与此同时,上海老年教育的发展实践也表明,随着上海进入快速老龄社会,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学习需求。上海老年教育需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向社区延伸,让更多老年人“求近、便捷、优质”享受老年教育。

本章回顾了上海老年大学近几年通过“四个课堂”和“四个延伸”的举措努力扩大老年学员学习机会、提升老年学员学习品质、彰显老年教育社会成效的探索。上海老年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对其他老年教育机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