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一篇英文论文的结构解读

作者:发布时间:2022-07-28

 

 

论文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xploring parents’ perspectives in rural China

作者 Yan Li, Jochen Devlieghere, Jiacheng Li & Michel Vandenbroeck
发表时间 12 Jul 2022
发表期刊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家长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简称PI),尤其是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家长参与,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基于这种重要性,从学校教育和政策推进立场出发,我们常常会将家长默认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帮忙者,甚至“服从者。作为家长,有些也认为,服从学校、教师的一切安排,是他们应该做的。如此的现状引导各种研究朝着构建一种学校主导、家长服从的家校合作体系的方向不断完善。也许,一种常规的思维是,要教会家长如何更好地服从和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家长参与只能是家长服从吗?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xploring parents' perspectives in rural China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中国农村为研究情境,聚焦于家长的视角,探索了“家长认为PI可以是什么样的,PI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倾听关于PI家长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这篇文章,从结构、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值得学习。这里,我主要从结构上来解读这篇文章。

作者首先给出了研究背景:既然一直以来,家长在PI方面大多都是被动服从学校的安排,那么我们需要倾听家长的声音,特别是来自特殊文化背景的群体,例如中国农村的家长。那么进行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接着阐述了该研究的价值: 

This study explores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differencesnot just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role of preschool and their role as parentsbut also in the ways in which parents interact with teachers and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in a broader social structure. 

也就是说,家长社会经济地位 (SES) 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于学前教育、家长角色、社会互动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而这项研究探索了这些差异看法的具体表现。那么,为了研究这些内容,需要怎样的路径呢?接下来,作者阐述了研究方法:

Drawing on data from focus groupswe explore rural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guanxi (a specific form of social capitalin the daily life of children. 

作者采用了质性研究范式,对于具体的研究背景、抽样过程、调查维度,甚至是具体方法的选用依据,作者在文中都有非常明确的阐述,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有理有据。研究方法这一部分,对于开展质性研究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范本。例如,以下是作者关于抽样合理性的描述:

The relatively small sample size is justified as we investigate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cerning PI. In the end, we targeted ‘the respondents’ perceptions rather than the social conditions surrounding those experiences’ (Crouch and McKenzie 2006, 484) as the collection of our data and its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are not primarily directed towards establishing ‘objective facts’ concerning these conditions’. On the contrary, the primary aim is to generate data which give an authentic insight into people’s experiences. 

有时候我们采用一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似乎很难说清楚它的依据,甚至直接不提依据。作者在文章中关于每一步研究的步骤,都有非常合理的依据,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叙述了整个研究的详细过程,详略得当,生动形象,读起来不仅是一种学术内容的收获,也有一种语言意境的美。接下来,作者汇总了研究结果:

This resulted in four overarching categories: educational anxiety; parents’ attempts to connect with the teacher; guanxi; and tinghua. 

作者从教育焦虑、与教师的关系建立、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建立、听话这四个维度,分析了高SES家长和低SES家长的不同表现。

这些研究结果的价值之处就在于:一些生活中也许我们比较熟悉,但极为零散的经验、观点和看法,在作者系统地研究和加工之后,形成了非常全面且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作者认为,低SES的家长倾向于具有这些特征:他们不加思考地希望孩子听话;他们更加重视课程中教师直接教学中的学习;他们平时与老师联系很少,只有孩子出了问题才与老师联系;他们较少调用朋友关系帮助孩子学业,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朋友的资源和他们一样匮乏……高SES的家长倾向于具有这些特征:他们对“听话”有过辩证的反思;他们认同玩为基础的学习,能够让孩子参与到素质教育类的课外学习;他们通过相关方式与教师建立关系;他们较多地调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助力孩子学业……同时,两类家长具有相同特征,例如,在孩子入学之前,都会让孩子阅读并教会孩子认识数字,都重视孩子的学业表现,尽管这两项并不是学校的硬性要求,但大部分家长都会去做。

最后,作者运用社会学观点,将这种现象与社会背景、社会发展结合分析,认为尽管父母SES有不同,但是家长们仍然会在通过扩大关系网络来为孩子获取教育信息或资源。最后提出:有必要研究与这些微互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嵌入相关的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和家长的看法;我们不能将父母的看法与实际的 ECEC 条件和背景分开。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努力、时间和承诺,有效的 PI 就不会发生。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每小节之间都具有逻辑上的衔接性作者像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农村PI的故事一样将这项研究层层展开让我们洞察了家长参与这个常规话题下不常规的家长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立足于中国社会背景为读者创设了更深刻的思考空间经典文章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学习这篇文章在思路结构内容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亮点是非常好的学习范本


稿刘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