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观何以成为家校社合作的方向标
——《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读后感
陈春香 广东省阳东二中
2020年5月31日,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在朋友圈发布他本人的一篇阅读材料,并在“更上一层楼”研究小组微信群发了文章的部分截图,文章名为《家校社工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作者是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的张永教授,另一位作者是河南省巩义市的张艳琼老师。
我对“家校社合作”这个词组的敏感源于这些年来在班主任领域的践行与摸索。在李家成教授的鼓励下,我细细地阅读这篇文章,也写一写自己在“家校社合作”的实践反思,以及阅读本文的收获和感想。
“家校社合作对儿童学习质量的影响取决于相关参与者持有的学习观。”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定义的理解,以及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对象的理解,和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仅把学校视为学习场所者,通常会忽视家庭、社区作为学习场所的重要性。倘若家校社合作参与者仅把儿童、青少年视为唯一的学习对象,也必然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观,把学习的场所限制于教室,学习资源观也会受到限制。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家校合作的措施,家访、电访、家长会、建立家委会、学校开放日等。这些名称相同的家校合作活动,对教师、家长和儿童、青少年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时间召开的家长会对家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家长会组织者的学习观起到一定方向标引领的作用。
2018年,我召开了一天家长会,准确地说是“我们”“组织”了一天家长会,“我们”包含了老师、家长和学生,还有留守儿童的姑姑和哥哥。在一天家长会中,我们重新定义了家长会的功能,也刷新了家长、学生对家长会单一汇报的刻板印象。
这样的改变源于一次与学生的访谈调查,刚刚完成了6年的小学学业,初次进入初中的首个家长会,80%的学生为家长参加家长会感到担忧。对“家长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开家长会?”这个问题中,学生这样写道:“暴风雨前的宁静,带着‘要请假,有被扣工资的心情来。’” “我觉得家长会怀着不耐烦、烦躁的心情,表面上很开心,一回到家就变了,满满的不耐烦。”这些不是个案,而是学生普遍的想法。为什么家长会让家长“烦躁” “不耐烦”?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但是非常担忧家长了解情况之后对自己的态度有所失望,或者受到责备,对自己讲大道理,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同学作比较。令人惊讶的是班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困扰。
让学生诚惶诚恐的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能否有所改变呢?
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是踏出改变的第一步。我通过个别交谈、集体访谈,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困扰和需求。在回答“你是否认为家长需要学习”这一问题时,一位学生说:“‘活动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是要学习的,我认为他们有必要学习一下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由此可见,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就超越了很多成人;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表述中也可了解到家长“没有时间学习”“不喜欢学习”“很难改变”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就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赋能学生与家长,共同策划属于“我们”的家长会。给予学生和家长组织家校共育活动的参与权、组织权和决策权,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勇敢地放弃自己在班级中的绝对权威,视自己为这场活动的其中一个参与者和学习者。当然,这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的领导力意识,以及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与视野之上,本着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皆是学习场、事事可学习的态度。
第一次召开家长会的情景依然使我印象深度。在家长会前周,那时教室里没有安装多媒体平台,我精心准备了一份发言稿,还多次对讲稿的语句进行修改,为求达到“完美”。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家长认真地听我汇报,随后围绕成绩、纪律进行个别交流,有些家长站在那里等了很久,就是为了能与我面对面交流。
是什么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完美家长会”呢?是我对自己成长需求受到启发之时,是我对终身教育有所体会之时。
谁可以踏出重建家校社合作参与者学习观的第一步?从任何一个愿意为此作出改变的“我”开始。2018年,我第一次参与李家成教授发起的全国性项目——“你好,寒假!”,该项目关注的是学生寒暑假与学期初生活,从一开始不知研究该项目的意义与价值,到拓展对学习的理解,再上升到对终身教育意识的觉醒,一点点地尝试,一点点地拓宽了自己对“学习”二字的理解:原来学习不限于课堂、不限于某一个学科、不限于学生,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与视野,才理解了作为教师、家长也需要成长,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我获得来自学生、家长的反馈,促使我加入他们的学习行列中去。
作为一个班级的“权威”——班主任,我作出了改变,也就有了接下来的家校系列活动。本着“一次活动一次发展”的原则,也就有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成为同学、合作伙伴的可能,还有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2019年11月我召开了题为“终身成长,共同学习”体验式的家长会。12月29日我在阳江市阳东区“家校社区共育”项目启动仪式上作了一个主题分享,在此前,我阅读了《分享经济——重构中国经济新生态》、《共享经济》、《无偿——重新定义未来工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人类简史》,并观看了9集《探寻人工智能》的采访视频。从人工智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时代更迭,对每一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学习促使我意识到时代发展需要我们去更新学习观念,这些分享是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经历。2020年1月,我与学生佳颖一起备课,在全校的家长沙龙上开讲座。这是第一次我与学生从师生转化为同事关系的实现,我们一起研讨如何在讲座中激发家长参与家庭共读项目的欲望。
2020年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阻止我们的实践与学习,在线活动让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学生《T.E.T领导效能训练》共读项目发起人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团队,我和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并按时提交读后感,最后,我把实践心得形成文字资料,并发表了文章。这一段经历让我成为学生的学习同伴。还有诸多师生、亲子、亲师之间的共学、互学故事,无一不在影响着参与其中的人,家长们开始阅读、写作,并把文章发表在校报等。
只有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与视野,站在成人的终身教育角度和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才能对原有的学习观作出重新的审视。对学习定义的理解,学习场所、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对象的理解,都将决定着家校社实践的范围、途径、内容等。突破“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的瓶颈,让家校社中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交响曲,而非独奏。
(文、图:陈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