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研究》项目“国际比较组”阶段性汇报会议,在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召开。各项目分组代表胡卫、佘国平、黄健、侯定凯、李爱民、潘齐、周翠萍和王婷婷参与会议,并就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
胡卫发表了开场致词,提出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需注意两点:其一应聚焦具体的能力指标问题;其二要转变传统注重“What”的思维方式,着重讨论“How”,即如何正确分析已聚焦的问题。继而建议国际比较分组应将研究的思路展开,了解国际相关测试,用事实证据说话,构建一套完整的能力指标体系。
比较研究组专家侯定凯就该项目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汇报。汇报以PIAAC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PIAAC项目测试的背景、概况和基本特点、基本程序、试题设计、试题类别分布、测试样题以及项目专家组成背景等七个方面内容,并提出建立测试概念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团队、信息技术利用、命题区分度把握、能力范围遴选标准和全面考量指标六点思考。
各与会者对目前本项目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具体落实各分组研究注意事项及任务要求。黄健教授指出:国际比较组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能力与素养应为一体,一般基础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不能分割;考虑以外交官测试项目解释“competencies”含义。佘国平则针对课题报告形式和内容提出具体建议,认为报告应包含国际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发展、国外思维方式和理念对成人能力测试项目的影响、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其他相关测试、这些测试对国家发展创新的意义,并尝试分析中国传统意义对“学习”概念的分析。
王婷婷作为能力组代表,认为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指出要注意测试样题的架构、组织更专业的团队等;李爱民提出要关注指标背景的关联性;潘奇代表需求监测组,从技术层面对项目抽样方式、能力与政策的关联、测试结果如何回应背景做了分析;周翠萍表示能力测试反映了客观需求,对需求监测有借鉴意义。